前不久《中国新闻周刊》刊登《混乱中的蓝天救援队》,报道公益界享有美誉的蓝天救援队因内部矛盾,“正在陷入史无前例的混乱”,引起了公益界内外的广泛关注、反响。
蓝天事变估计有不少客观的、复杂的原因。但事在人为,首先应该是人的问题。公益人不能互相融合,矛盾不可开交,实在不该,令人可惜。有民间救援队的评论说:“问题是民间救援队的一个特点,就是经常分分合合。”这给公益界一个警示和教训——公益组织特别是带领着庞大队伍的领导者,除日常事务之外,该做怎样的人文基础建设?
从事公益慈善不仅要有做事的初心、情怀,还要有做人的境界、格局。笔者不久前写过《铸君子之人格 以公益为志业》一文,写了与慈善有关的五个方面君子人格——“仁爱心、义利观、诚信度、和合性、自强力”,旨在倡导学习君子人格,担当公益慈善使命。本文侧重谈谈秉承传统和合文化,促进公益团队建设。
一、和合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首要价值
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”(《老子》四十二章)人世间一切现象都蕴含着和合,一切思维都浸润着和合。习近平《之江新语》一书中说:“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,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。”张立文教授说,和合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首要价值。
何为“和合”?“和”的本义是指高低长短不平之音连续结合,而能保持在和谐状态下之优美节奏。“合”,在《说文解字》里解释为“合口也”,即两口相合。通俗地说,“和”指的是和谐、和平、中和等;“合”指的是汇合、融合、联合等。“贵和尚中、善解能容,厚德载物、和而不同”的品格,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。和合理念就是与世求和平,与物求和谐,与事求和顺,与人求和睦,与心求和乐。
笔者前辈同乡、著名哲学史家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创立了(现代)和合学,研究了和生、和处、和立、和达、和爱五大原理。
值得顺便一提的是,我们浙江台州是和合文化的一个标志地、传播地。历史上,儒释道圆融共生在这里集成“和合”精神。特别是,隐居天台山的唐代高僧寒山、拾得两位大师,留下无数“和合”精神遗产,清朝雍正年间被追封为“和合二圣”,被老百姓奉为“民间信仰”。
和合文化展示了“和合相生”。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矛盾性、差异性,同时又统一于一个相存相生的和合体中。老子讲的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就是这种和合相生规律。
和合文化展示了“和合相融”。中华和合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强大凝聚力,融合了历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,不是一源分流,而是多元归一,不同而和,在绚丽多姿中成为主流。
和合文化展示了“和合相进”。中华和合文化为创新提供了科学方法论。每一个新难题的出现,都可以用和合思维加以解决;每一个新事物的产生,都可以由和合思维运用促成。
传统和合文化博大精深,含义深邃;(现代)和合学体系宏大,丰富多彩。“一切万物都和合而在,其首要为人之在。”(张立文)儒家注重群体意识、整体思维。整体和团队伦理的核心便是和合。和合文化一大重点是人际和合。
孟子说: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”(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)人和是最重要的。在人与人相处方面,中国文化注重“仁、义、礼、信”,“以和为贵”等为核心内容的人际交往思想。“上不失天时,下不失地利,中不失人和,而百事不废。”(《荀子·王霸》)蓝天的混乱,根源恰在“中失人和”。
孔子是道德大师,老子是智慧大师。(牟钟鉴语)大家所熟悉的两位大师关于人和的至理名言,为我们现实问题指点了迷津。
孔子说——
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
——《论语·子路》
孔子将“和”与“同”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。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原则。君子与人相处,能分别站在双方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问题,既能坚持自己的意见,又能尊重别人的意见,居中行权,使矛盾的双方都能保持一个合适的度,使大家能够和谐相处;但对不正确或不合义理的意见,决不苟同。反过来说,即使存在“不同”,还要和合,加强团结,“执中致和”。
老子说——
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
故几于道。……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
——《老子》第八章
(最高道德像水。水,滋润万物而不与谁争,身处大家遗弃的低位,因此反而接近大道。正因为什么也不争,所以也没有麻烦。)能做到“利万物而不争”,正是因为它甘寻低位,这便是道。因为不争,便少了麻烦。
孔子的“和而不同”、老子的“善”而不争,不正是公益慈善组织在组织建设、人际交往中的根本遵循吗!
二、和合是公益慈善的基本功
仁爱是和合文化的重要内涵,慈善与和合天然相依。仁义作为维系社会关系的基础,它贯穿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,亦蕴涵于各种现象之中。“乾坤以仁和合,八卦以义相承。”和合文化离不开仁义,慈善公益也离不开和合。
日前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先生在温州作了题为《金刚经解说的微观世界》的报告,也论及到和合,他提出了“关系实在论”。他说,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呢?这就是事物之间的关系。“物质非实体”就是古语“性空”;“关系实在”就是古语“缘起”。现代科学与“缘起性空”契合。“世上的一切事物,包括人体和生命,都是因缘汇聚和合而成的。”
公益慈善也是体现“关系实在”。从事公益慈善就是要处理各种关系。组织队伍建设,与外部各种合作,对民众的慈善动员都离不开协调、融合。从资金筹款、项目实施、公益创新都需要合作的精神、和谐的关系、沟通的能力。因此,和合是公益慈善的基本功。
举大小两个案例——
大的案例,希望工程。从各方面看,希望工程都是中国公益的典范。从人际关系角度说,希望工程的成功,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内、对外的和合都达到完美境界。这个大家耳熟能详,毋庸赘言。
小的案例,“心舞社会工作服务中心”。这是浙江省兰溪市一个5A级民非社会组织,理事长胡芳是电力系统女职工,一个“不平凡的普通人”(2022年作为全国1200名“不平凡的普通人”代表受邀赴京参加冬奥会火炬接力)。《慈善公益报》曾连续五天报道她的事迹。“胡芳就是一个将热情融入性格、将执着注入骨髓的人。”“所做的善事不胜枚举,所行的义举不计其数。”十分令人震撼!作为她个人本身没有什么实力,就是一个外表柔弱的女子,带领两个助手,联络一批志愿者。“因为需要,所以去做,搭建爱的桥梁。”桥梁,就是沟通,就是关系,就是联接。
这是平台型的组织,体现桥梁式的功能。其公益行动突出体现出谦和的姿态、合作的精神、沟通的能力、公关的手段、整合的艺术、兼容的范式、统筹的效率……,因而,焕发了超强的能量,产生出超大的影响。充分显示“用众人之力。则无不胜也。”(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)
三、以和合文化为公益组织建设“理气”
“人天情通,气感相和。”和合学的和合关系建设理论,在公益人的人格塑造上、在公益组织自身建设上、在与外界关系处理上,都具有很大的启示。一些公益组织存在着“躁气、小气、浮气、火气”,影响了公益组织的内外关系。我们要学习君子和合的气度,提高人际和合的艺术,如屈原所说:“内惟省以端操兮,求正气之所由。”(《楚辞·远游》)以和合文化为公益组织建设“理气”。
一曰培静气祛躁气。
“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”(《老子》二十六章)淡泊的心境,宁静的情态,是为人处事的好状态。
培静气,遇事要善于控制个人情绪,不焦躁、不恐慌、不失态。凡事合乎事之情理的节度。做慈善公益,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,很平等、很平和、很平实。公益人不因有恩于人而自矜,不因为社会做好事而自傲。不然,姿势会走样,动作会变形。平心方可静气,宁静才能致远。
有躁气,则做事贪多求快,往往急躁生乱。最近康晓光老师针对儿慈会事件指出教训——“比如说我筹款筹得多,我就是优秀,大家都在比筹款。”“手段比目的重要,在这种情况下,就会把组织带偏。” 这可以说是典型的躁气表现。
静气,是一种修炼,是一种积累,是人际关系和合的润滑剂。
二曰培爽气祛小气。
爽气,是豪迈爽快之气。最大的爽气是,“君子成人之美”。这是中国民间判别君子的一个通俗标准。成人之美,最适合用于公益慈善。“美”的概念,在古代常常与“善”交融一起。
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在公益界“愿意托起别人”,这是最高层级的成人之美。“与人和者,谓之人乐;与天和者,谓之天乐。”(《庄子·天道》)公益人如果都愿意托起别人,公益组织矛盾从何生起呢?
产生矛盾很多情况源于“小气”。做公益慈善,互相之间是联手而不是对手,视作对手就小气了。严格说公益慈善没有“利”可争,但存在争名誉、争名声、争社会地位。有的公益组织之间存在争善款、争资源、争“江湖地位”或向政府“争宠”。例如,有的公募基金会视别人筹款多都会不“爽”。真是“小气”得要命。
有无这份爽气,其结果是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”(《论语·述而》)王蒙先生说,“长戚戚”是小人患得患失、嘀嘀咕咕。李泽厚先生说,“坦荡荡”是讲心理与为人的关系,并把为人、做事落在心理状态上。
三曰培大气祛浮气。
“登高望远天地阔,纵横捭阖自从容。”大气,在处理人际关系上“宽裕温柔,足以有容也。”(《中庸》)
大气,就是大团队谋大事,必讲大局,难免有私利个体的舍弃和牺牲。要不为枝节所累,“将军赶路,不逐小兔。”
大气,就要宽容,守正自持,沉稳忍让,柔顺包容。“必有忍,其乃有济;有容,德乃大。”(《尚书·君陈》)组织内出现问题,通过适合的程序来解决。“斗争哲学”不应该用于公益慈善领域。内部事务,诉诸法院已是非常难堪。
大气,就要承认差别,容纳差别。“夫物之不齐,物之情也。”(《孟子·滕文公》)同时,协调差别,从中求得相互助力。达到“质本相违,义常兼济。”(范仲淹语)——本性虽不同,但功用常常相互济助。
大气,还表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。孔子说:“躬自厚而薄责于人,则远怨矣。”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孟子说:“君子不怨天,不尤人。”(《孟子·公孙丑》)。远怨、无怨,则矛盾释然。
有“浮气”,则不能客观待人,不能脚踏实地。做人,只爱自己“羽毛”,不顾别人脸面;做事,有花拳绣腿,无真功实劲。不仅影响工作成效,也往往导致内外关系失和。
四曰培和气祛火气。
公益慈善需要激情,但激情不等于“火气”。这里,和气有两个层面,第一是生活层面的和气。“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。”(《论语·颜渊》)与人相处,态度和蔼,沟通平顺。和气,当然不是无原则“一团和气”,而是“有理不用高声”的温和。而火气太重,易失分寸,讲话呛人、“把天聊死”;或放大事态,激化矛盾。“和为贵”,要成为我们的意识自觉。要如同在婚姻爱情中,用相敬如宾坚守一份感情。
第二上升到哲学层面。“瑞物皆起和气而生。”“天地合气,万物自生。”(王充《论衡》)《周易·同人》专篇讲团队谋事、众志成城之理。值得我们领悟。大团队行事,“千人同心,则得千人之力;万人异心,则无一人之用。”识大势、明大理,不搞亲疏,不分门派。齐心协力,步调一致,勿自作主张、自耍把戏。优势互补,“以各物之性发挥各物之长”。
“和则可大,乐则可久;天地之性,久大而已矣。”(张载《正蒙·诚明》)公益慈善目标不就是宏大、持久吗?我们必须以和气求得和衷共济。
和合学提出,冲突而达融合,融合而向完善。因为,“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!”(《周易·同人》)